全力打造互聯網+農業發展新模式
- 發布時間:2018-05-17
- 發布者: 百度文庫
- 來源: 百度文庫
- 閱讀量:
一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,從金融、生產、營銷、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。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,全面提高企業經營模式,全面提高效率,改變產業結構,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“互聯網農業”。三是發揮互聯網的最大優勢,做好做強虛擬經營工作?;ヂ摼W對于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,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。
實現生態農業標準化的提升
農產品生產無法標準化,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。艾格農業分析師周文泉認為,“互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,使農業自動化、精準化、可追溯,減少人力,降低成本,并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。
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互聯網技術,通過各種無線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、溫度、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,再將采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,最后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、定量、定位處理,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農業設備的開啟或是關閉,真正實現“智能化農業”。
創建廉價且高效的營銷入口
互聯網最擅長的是什么?營銷。無論是傳統的饑渴營銷原理,還是新型的社交工具,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永遠是把死的說成活的。放到農業來說,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可以為農產品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,更重要的是,營銷成本極低。微博、微信、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,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么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,并以此推銷產品。
互聯網農業的營銷屬性,有三條關鍵因素:一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,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,避免泛化營銷;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,不斷改進產品質量;三是適當的產業鏈控制,既不妄圖進行覆蓋全產業鏈的經營,也不是單純外包生產,對于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進行良好的產品質量控制,對于下游的產品加工實現標準化生產,才是最好的辦法。
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
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。如何讓消費者重拾信心?通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,是最直接的方法。從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可追溯系統,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。通過一個二維碼,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后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,哪里耕種、何時采摘、誰來采摘、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。
最終,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追溯,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,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的透明供應鏈。
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升級
由于農業的季節性、區域性明顯,又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,加之我國的小戶經營體制難以與大市場有效對接,農產品經常發生“賣難”現象和“多收三五斗”式的豐收悖論。
毫無疑問,電子商務可以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,使農產品不再因為地域原因而滯銷。農產品電商2012年開始暴發,當年底達到近200億元,預計2014年要超過1000億元。2013年11月25日,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“淘寶網·特色中國海南館”正式上線,僅椰子飯一項,3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%,電子商務渠道的清貨能力可見一斑。
更重要的是,互聯網渠道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,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,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,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。
提高農業金融服務
由于受到地域、資源、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制約,由監管層主導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并沒有很好地改善農村金融問題,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、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。
實現生態農業標準化的提升
農產品生產無法標準化,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。艾格農業分析師周文泉認為,“互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,使農業自動化、精準化、可追溯,減少人力,降低成本,并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。
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互聯網技術,通過各種無線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、溫度、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,再將采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,最后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、定量、定位處理,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農業設備的開啟或是關閉,真正實現“智能化農業”。
創建廉價且高效的營銷入口
互聯網最擅長的是什么?營銷。無論是傳統的饑渴營銷原理,還是新型的社交工具,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永遠是把死的說成活的。放到農業來說,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可以為農產品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,更重要的是,營銷成本極低。微博、微信、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,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么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,并以此推銷產品。
互聯網農業的營銷屬性,有三條關鍵因素:一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,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,避免泛化營銷;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,不斷改進產品質量;三是適當的產業鏈控制,既不妄圖進行覆蓋全產業鏈的經營,也不是單純外包生產,對于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進行良好的產品質量控制,對于下游的產品加工實現標準化生產,才是最好的辦法。
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
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。如何讓消費者重拾信心?通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,是最直接的方法。從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可追溯系統,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。通過一個二維碼,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后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,哪里耕種、何時采摘、誰來采摘、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。
最終,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追溯,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,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的透明供應鏈。
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升級
由于農業的季節性、區域性明顯,又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,加之我國的小戶經營體制難以與大市場有效對接,農產品經常發生“賣難”現象和“多收三五斗”式的豐收悖論。
毫無疑問,電子商務可以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,使農產品不再因為地域原因而滯銷。農產品電商2012年開始暴發,當年底達到近200億元,預計2014年要超過1000億元。2013年11月25日,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“淘寶網·特色中國海南館”正式上線,僅椰子飯一項,3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%,電子商務渠道的清貨能力可見一斑。
更重要的是,互聯網渠道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,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,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,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。
提高農業金融服務
由于受到地域、資源、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制約,由監管層主導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并沒有很好地改善農村金融問題,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、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。